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二战中的新闻宣传-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27 22:31:20二战中的新闻宣传(一)纵容绥靖政策的《泰晤士报》此时的《泰晤士报》主编道森不仅继续主张对德妥协,而且还未希特勒的侵略辩护。在欧洲临近战争之际,该报军事记者强调,在任何情况下,英国都不能重新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可怕境地。该报为纳粹张目的荒谬言论遭到了当时有识之士的严厉指责,如抗议道森的言论是 鼓吹豺狼袭击羔羊 。该报的出版200年特刊也承认1938年9月7日的社论是它历史上的重大污点。(二)二战中的新闻宣传二战爆发后,英国设立了宣传部,发表官方新闻,并对邮电和新闻实行检查。不过检查还是遭到议会批评,九个月内,政府三次更换宣传大臣,后来宣布各报社、通讯社可以直接向政府及陆、海、空军事当局采访消息,但仍需要接受检查。非常时期,德军的狂轰乱炸没有阻止伦敦各大报的出版发行。机器安装在地下室、编辑部转移到隐蔽处,号召全国人民同仇敌忾顶住德军的进攻。虽然由于纸张的限制各报减少了篇幅,但熊熊战火并未能阻止报刊的发展。(三)丘吉尔与新闻宣传温斯顿 丘吉尔是英国著名前首相,保守党领袖。1895年为《每日写真报》写特稿;1897年到印度,兼《每日电讯报》军事记者;1898年改任《晨邮报》驻白沙瓦兼职记者;1933年提出联苏制德的主张,反对绥靖政策和慕尼黑协定。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日子里,每天都能在广播里传来丘吉尔坚定、鼓舞人心的声音。他的号召让英国人民备受激励,终于粉碎了德军入侵英国的 海狮 计划。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二战后报业的发展-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27 22:36:38二战后报业的发展分析二战后,法国报业结构有何变化?二战后法国报业的结构有明显的变化。一是巴黎报纸的比重下降,外省报纸比重上升;就日报发行量而言,战前巴黎日报占2/3,外省日报占1/3,战后情况相反。二是报纸的商业化提高,战后初期报纸的政治色彩依旧,特别是左派报纸的影响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立而内容广泛的商业报纸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致使报纸的政治倾向普遍淡化。到20世纪80年代,只有法共依然保持自己的党报体系,其他政党的报纸纷纷停办,商业报纸在种数和销量上占了优势。1. 二战后法国报业的垄断化进程战后法国报业在新的起点重新兼并集中,最终形成垄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A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由于报价上涨和经营不善,法国报纸数量和发行量连年下降。一些实力较强的报纸却日益发达,为日后形成报团准备了基础。B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在进一步的竞争中,一些中小报纸逐步依附于大报,于是全国出现了二十多个区域性报团。其中最大的四个是:阿歇特报团、普鲁沃斯特报团、阿莫里报团、布萨克报团。C70年代以后报业垄断进一步升级,报纸间的联营兼并发展为报团间的联营兼并。一方面地区性报业垄断继续加强;另一方面出现了埃尔桑这样的不断吞并其他报团的称霸全国的超级报团。2.二战后法国地方报崛起的主要原因A战时全国实施分区配给制,并规定一区一报,地方读者已习惯阅读地方报纸B战后交通困难,巴黎报纸到达地方城市过迟,或不能准时到达C世界性通讯社的供稿,文字、图片、传真的应用,以及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迅速,致使巴黎报纸政治新闻失去重要性D战时巴黎一流的法西斯报业人员,由于战后整肃,多数专职地方报纸服务,对地方报纸的革新极有贡献E地方报团的编辑、主笔,熟悉本地区读者的兴趣及其愿望PS:地方报呈垄断趋势①在竞争中削弱对手;②达成互利协议;③形成跨地区的地方报纸网。3.埃尔桑报团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法国新兴报团。创始人埃尔桑。1950年从办地方报纸起家。 70年代开始收购全国大报。先后取得《费加罗报》、《法兰西晚报》、《震旦报》,从而成为法国最大报团。到80年代后期已有报纸四千余家。为财团和右翼政治势力服务。该报团还拥有新闻通讯社、广告公司、印刷厂等企业,并向电视业进军。埃尔桑的兼并活动招来各界关注和非议。1984年议会通过针对该报团的反报业托拉斯法,又称 反埃尔桑法 ,但并未对该报团产生实质性威胁。该报团势力还伸向国外,80年代后打入比利时鲁塞尔报团。

2017公共基础知识国际法:领事官员的特权与豁免(二)-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领事官员执行职务行为,不受接受国的司法和行政管辖。但有以下例外:(1)因领事官员并未明示或默示以派遣国代表身份而订立契约所发生的诉讼。(2)第三者因车辆船舶或航空器在接受国内所造成的意外事故而要求损害赔偿的诉讼。此外,领事官员主动起诉引起的与本诉直接有关的反诉不享受豁免。(3)在与管辖相关的作证义务方面,领事享有一定的豁免。领事官员对其执行职务所涉及的事项没有作证或提供有关公文或文件的义务。除此之外领事官员不得拒绝作证。但如果领事拒绝作证也不得对其施以强制或处罚。另外,要求领事作证的机关应避免妨碍领事执行职务,在可能情况下可以在领事寓所或领馆录取证言或证词。(4)上述特权和管辖豁免的放弃必须由派遣国明示作出,并以书面通知接受国。对民事或行政诉讼程序的管辖豁免的放弃,不得视为对司法判决执行的豁免的默示放弃。执行豁免的放弃也必须分别明确作出。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官员们的悲惨命运】-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07 10:46:36做官这个职业在任何时代都是金饭碗,但在洪武年间,官员们的命运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 惨。在朱元璋的时代,官员们如同生活在地狱中,这一形容是并不过分的。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明代官员的品级,大家知道,一品是最大的官,历朝历代都不乏一品的大员,威风凛凛,甚至连皇帝都要给几分面子。而在明代,一品文官却几乎成为传说中的人物,十分稀罕。自从取消丞相制度后,朱元璋手下文官最高的级别就是各部最高长官尚书(正二品),一品不是没有,却只是虚职,即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除此外还有宗人令、宗正、宗人、五军都督等职也是一品,但不是普通文官能够得到的。这些职位看上去十分吸引人,却是很难得到的,如果不是立有什么特殊的功劳,比如打天下(名额不多,危险性极大),救过皇帝(难度高,机会少),把皇帝摆在一边,自己操纵朝政(就那么几个人),除此之外,能熬到二品退休,已经是祖上烧高香了。二品就二品吧,文官们并不是太在乎,反正无论几品也是要干活的,但让他们感到极度不公的是,有那么一群人,什么功劳都没有,却几乎个个都是一品。这些人就是朱元璋的亲戚。朱元璋自小贫困,父母死得早,对自己的亲戚可谓是情深意长,他的儿子、女儿很多都被封为亲王、公主,品位都是一品,亲王的嫡子还是亲王,其他儿子封为郡王,授一品。更有甚者,连倒插门的驸马也是一品(从)!这可真是让官员们想不开了,十年寒窗奋斗一生,可能到头来只是个三四品小官,而这些人生出来就是一品、二品的大官。真是 读得好不如长得好(驸马),长得好不如生得好 。但更让官员们难受的还在后头,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朱元璋这个老板是很小气的。朱元璋给官员们的工资是多少呢,一品大员一年1044石米,往下递减,正七品知县一年只有90石米。我们以知县为例。管理一个县的县官一个月的工资只是7.5石,请注意,这些收入他要拿去养老婆孩子,还有一大批人。明代的知县和今天的县长不同,那年头知县还兼任很多职务,他既是县长,还是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财政局长,税务局长,工商局长,县施工队队长。一个知县管这么多事,打赏下面的小吏是免不了的,要不谁心甘情愿给你干活。他手下还有一大堆的长随,分等级为大爷、二爷。大爷有门政大爷(看门的),稿签大爷(签押房磨墨的),下面是一群二爷,包括 发审 、 值堂 、 用印 等人,这些人是知县签押房里的办公人员,此外县的重要部门知县都会派人去看着,知县还会带着自己厨师、师爷。这一大帮子人都是县官的手下,全部要他养活。一个月只有7.5石的俸禄,大家就只好去喝西北风了。当官的还要迎来送往,逢年过节到处走动,俸禄是远远不够的。可是就连这点俸禄,也打了折扣。洪武年间,一到发工资的时候,县官就找人提着米袋去拿自己的工资,7.5石米(活像讨饭的),还算是按时发放,到成祖时候,就只能领到俸禄的十分之六,其余的部分怎么发呢?发钞票。这决不是开玩笑,不是银两,而是纸币。明朝初期,纸币通行全国,按说给纸币也没什么,但我们接着往下看就会发现问题了,成祖时,十贯钞可以换一石米,到了仁宗时候,二十五贯钞才能换一石米。大家明白了吧,问题就是通货膨胀。要说到纸币的发行,还要从元朝说起,元朝很多事情办得很糟糕,但这个纸币政策是相当好的,制定该政策的人应该是很有水平的,其钞票政策深刻反映了经济规律的普遍适用性。元朝发行纸币是以金银为准备金的,如果没有金银就不发行纸币,而且发行有定额,持有纸币者可以随时向朝廷换领金银。这是典型的金银本位纸币发行制度,这个制度使用了上千年(直到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破裂才告结束)。可到了朱元璋手里,这位仁兄对经济不熟悉,看到元朝印钞票可以流通,他也印。问题是他一开始印就不停,明朝初年,每年的收入只有几万两银,可发行的纸币却有好几千万,拿着一张纸,上面印着五千两,就想当五千两用?老百姓可不傻。说实话,官员真是可怜,俸禄已经很低,还发一堆废纸,拿来当手纸还嫌硬。人不能让尿憋死,于是种种捞钱新花样纷纷出炉。官员们主要用的是两招,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两招历史悠久,十分有名。折色火耗,大家可能听说过火耗这个词,当时交赋税往往是实物,如谷物,丝织物等,但有时也会改征银两和铜钱,而熔锻碎银时候可能会有损耗,官府就用这个名义来征收多余的银两,这些多征的赋税就称为火耗。其实到底有没有损耗,也只有官府自己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多收钱的借口,这一招可谓流传几百年,长盛不衰,比明朝的历史还要长,一直到雍正时期,采用火耗归公的措施,这一招才从历史上消失。话说回来,这一招是官府说了算,要征多少自己规定,执行中实际操作技巧不算太高,下一招就不同了。这一招叫做淋尖踢斛,十分值得一提,百姓交纳粮食的时候,官府是用斛来装的,百姓将粮食放进斛里,再称重,计算自己完成的粮食份额。谷堆要按尖堆型装起来,会有一部分超出斛壁,就在百姓为交完公粮松一口气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对准斛猛踹一脚!此时超出斛壁的部分谷粒会倒在地上,老百姓慌忙去捡,此时官吏会大声叫喊:别捡,那是损耗!喂,说你呢,还捡!这就是淋尖踢斛,踢出的部分就是所谓粮食运输中的损耗,这部分就成为官吏的合法收入。那么老百姓呢,只能回家再送粮食来。这一招最关键的就是踹斛这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