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政治文化的作用-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22 22:36:53政治文化的作用作为政治上层建筑范畴的政治文化,确与经济基础一起,共同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从政治学的视角分析,政治文化的这种作用表现为这样四个方面:指导政治行为、变革政治体系、影响政治过程、维系政治关系。(一)指导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政治的最直接的外部表现,它一般由政治斗争、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构成。构成政治行为的社会政治关系主体,是利益各异的社会阶级、阶层、民族、政治团体、利益集团或个人等,因此,不同的政治主体对社会政治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是有很大差异的,其政治行为表现也会各不相同。面对同样的社会政治问题,不同的主体和个人可能做出某种行为,也可能不做出某种行为,可能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参与,也可能表现为明显的政治冷漠。所以,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人,其政治行为是大相径庭的。(二)变革政治体系社会利益关系主体在政治行为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政治体系,又通过自身的政治行动实现政治体系的变革,包括社会政治组织的变革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文化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对社会政治体系的变革也自然有所作为。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变革无不与政治文化的斗争相伴并以一定的政治文化作为指导。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的变革,主要是抓住民众变革的要求和愿望,通过政治思想把这些要求和愿望升华为一种理性,论证旧的政治体系的不合理和新的政治体系的美好,再通过民众的政治行为实现最终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先进阶级的先进的政治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影响政治过程作为过程层次的政治,一般由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订和政策实施四个阶段构成。人们的不同政治文化,在过程的层次上表现为对政治过程的一整套倾向。这一套倾向会严重影响人们在整个政治过程中的选择。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民众对自我在政治中的看法,即对自己在政治过程中的影响力的不同认识,以及由此产生他们是作为政治过程之外的旁观者,还是政治过程的被动或主动参与者;另一方面来自他们对政治精英人物的信任程度,由此决定不同的政治社团之间是妥协还是冲突。(四)维系政治关系政治关系是社会利益关系的集中表现,它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表现为政治强制力和权力分配等。一定的政治关系除了与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密切相关外,还与一定的政治文化有着直接联系。政治文化维系政治关系的功能,在政治时代的每一个政治共同体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稳定的政治关系都以一种和合力较强的政治文化作基础,反之,动荡的政治关系背后,往往都是一种分化性较强的政治文化在起作用。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政治革命的含义-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22 15:28:00一、政治革命的含义政治革命(revolution)就是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政权。它与日常所谓革命不同,后者则是指事物发生巨大的或实质性的变化,如工业革命、技术革命、信息革命、文化革命等。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也不是一个概念。政权的暴力更替可能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也可能不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就前一种情况而言,革命往往是以相当的社会理论为基础,社会的深刻变革可能是进步性的,也可能是后退性的(如伊斯兰原教主义革命),或者难以用进步和倒退来进行简单的评价。后一种情况只是政权的更替。革命过程中的暴力是难免的。但是西方型的革命和东方型和革命具有不同的特征。如英国、美国等都曾经使用过暴力,这种暴力虽然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但时间短促,而且也没有破坏原有的经济基础。这种情况类似于我国的辛亥革命。西方型革命的特点是从城市或首都开始,革命很快就取得胜利。俄国的十月革命也是如此,1917年1月的时候,俄国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还在国外或西伯利亚流放,九个月之后就夺取了政权。连列宁都感慨地说: 从被迫害、地下活动发展到突然夺取政权, 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转引自亨廷顿《变迁中社会的政治秩序》P266。转引自杨光斌:《政治学原理》)俄国经济基础的大规模变迁是在革命成功之后进行的。与此相反,从农村或山区开始的东方型革命的过程相当漫长。所有的社会主义革命都采取了利用国家政权摧毁旧的经济基础,实行以理性控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制度,结果使民族经济被人为扭曲,直接摧毁了经济长期发展的活力,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革命中的暴力问题一向引起广泛的理论关注。从法国大革命,到十月革命,曾经受到非议。革命概念本身就意味着暴力,暴力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仇恨,因此,简单地反对暴力是没有道理的。但是,过度地使用暴力不仅违背人道主义原则,而且会招致 反动 由于强制性的社会变革得不到良好效果而使社会过度扭曲,反对势力增加。如阿富汗、伊朗的原教旨主义革命,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结构单一化也曾经造成民众不满等。另外,暴力本身引起的往往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往往使原来的社会问题隐藏起来。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讲,深刻的社会变革往往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政治关系的调整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和为所欲为的,以上层建筑的力量对经济基础进行强制性的变革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虽然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要运用上层建筑的力量对经济基础进行强制性改造,从实践来看,这种强制性改造使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改造的越彻底,付出的代价越高,以至维持几十年之后还是在不同程度上走回头路。而且,这种改造也使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人道主义的代价。当然,我们不能笼统地反对暴力,社会大众天然地具有革命的权力。而且就各种利益集团来说,适当的妥协虽然是重要的,但是对专制势力的一味妥协显然不可取。这里的关键在于,人为的、大规模的对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改造是否可取,一个政权是否可能通过对经济基础的改造来为自己创造出合法性来?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角度讲,只有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时候,进行政治革命才是合理的,是革命的 常态 ;在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时就进行革命,而且在革命之后对经济基础进行改造,使它来适应即定的上层建筑,这种做法的理论上的合理性值得怀疑。起码它不是政治革命的常态。社会革命应该包含着多种进步的目标 经济、文化、法律、生活的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权、政治参与的广泛性是否取得进步、思想自由等。如果离开这些社会进步的多种目标,政治革命只是一味地追求政权或某个阶级的利益满足,彻底剥夺其他阶级的利益,甚至从肉体和精神上消灭其他阶级和阶层,这种类似于原教旨主义革命的合法性和价值都是令人怀疑的。革命给生活于社会最低层的人们带来改善生存和社会地位的希望,人们也是抱着这种希望加入其中的,但是革命能否真正满足这种希望,从历史到现实上看都是值得怀疑的。这种政治革命在实践中走入死胡同不得不让人怀疑其理论基础是否存在重大的缺陷。过度地使用暴力最终都会使敌对的双方,最终是使社会受到伤害。也就是说有一个如何防止暴力的过度作用问题。总之,暴力革命确实为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可能性,但是政权的更替显然不具备这种神奇的功能。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不外是一部人类自然发展的历史,社会变革也应该尽可能地尊重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和历史现实。马克思认为: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马恩选》1卷P456)恩格斯也说:革命 使一个民族在这种剧烈的震动时期5年便走完在普通环境下100年还走不完的途程 。(《马恩选》1卷,P521)但是,这些说法不应该被绝对化,暴力革命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和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