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军队文职招考考试公安基础知识:使用武器的要求

执法常识使用武器的要求公安民警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九条规定的紧急情形之一,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来不及警告或者警告后可能导致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使用武器。1.公安民警应当按照下列程序使用武器:(1)判明现场情况;(2)表明警察身份,出枪示警;情况紧急时,可以在出枪的同时表明身份;(3)命令在场无关人员躲避;(4)命令犯罪行为人停止实施暴力犯罪行为,或者鸣枪警告;(5)犯罪行为人在公安民警口头警告或者鸣枪警告后继续实施暴力行为的,可以对其使用武器;来不及警告或者警告后可能导致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使用武器;(6)犯罪行为人停止实施犯罪,服从公安民警命令,或者失去继续实施犯罪能力的,应当立即停止射击,并持枪戒备;(7)在未确定危险消除前,应当继续保持持枪戒备;(8)确认危险消除后,应当关闭枪支保险,收回枪支。2.公安民警在使用武器时,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鸣枪警告:(1)处于繁华地段、群众聚集的场所或者其他容易误伤他人的场所;(2)明知或者应当明知存放有大量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场所;(3)鸣枪警告后可能导致危及公民或者公安民警人身安全等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3.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民警不得使用武器:(1)处理治安案件、群众上访事件、疏导道路交通和查处交通违法等非刑事执法活动时;(2)正在实施盗窃、诈骗等非暴力犯罪或者实施暴力犯罪情节轻微,以及实施上述犯罪后拒捕、逃跑的;(3)发现实施犯罪的人为怀孕妇女、儿童的,但是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暴力犯罪的除外;(4)犯罪行为人处于群众聚集的场所,或者存放大量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场所的,但是不使用武器予以制止,可能发生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除外。具有(1)(2)情形之一,违法犯罪行为人实施危及公安民警或者其他在场人员生命安全行为或者携带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拒捕、逃跑的,公安民警可以使用武器。符合使用武器条件,但是现场没有武器或者使用武器可能造成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公安民警可以使用其他必要强制手段制服犯罪行为人。

经济学:在我国“财政”一词的使用是近代的事,官方最早使用-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在我国 财政 一词的使用是近代的事,官方最早使用是( )A.1896年B.1898年C.1900年D.1912年解析:无。本题选B。财政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因为如果没有它,就没有可供公共分配的对象。A.社会剩余产品B.公共权力C.社会分工D.公共需要解析:无。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发布时间:2017-12-24 20:37:23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培养 理论1.简述 培养 理论的基本内容。答: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给社会有一种 共识 ,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种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2.大众传播在形成 社会共识 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电视媒介在形成 共识 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答: 共识 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统社会,这一功能是由教育和宗教来承担的,而在现代媒介社会则成了大众传播的一项主要任务。大众传播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教育和宗教的传播是在有限的规模和范围内进行的,而大众传播则把同一内容的信息传达到社会的任何阶层和任何角落。优势:1).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2).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须的识字能力;3).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3.什么是 象征性现实 ?答;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 现实 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现实 ,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 象征性现实 (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 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 ,即 主观现实 。人们的 主观现实 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 象征性现实 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 主观现实 ,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 镜子式 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 拟态 的现实。4 主流化效果 指的是什么?答:传播媒介的这种 培养效果 , 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 主流 ,而电视媒介在 主流形成 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 培养 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培养理论:一个概念、 文化指标研究*224面又告诉我们了这一理论和127面的 拟态环境 理论有关系哦。看看 拟态环境 应用多么广泛。在理解拟态环境的概念的基础上再来理解培养理论的概念。分清楚 客观现实 象征性现实 主观现实 极其三者关系。*培养理论的起源时间、提出人物、背景实验、着眼点,和前两个理论一样老生常谈。但是这样的东西都跟硬件一样,问到这个理论的问题,除了背景实验有可能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要你分析,其余的都是名词解释啊,简答论述必不可少的答题点了。*对于培养理论的概念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在226面的第二段对 培养分析 做了个解释,我认为这个是培养理论的概念的第一点 主观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偏差的影响是个长期的培养过程。然后本页倒数第二段提到的 共识 问题就是这个概念的第二个要点。再次,在227面第二段讲到前两点的关系并提出培养理论的重要目的才是第三个要点。另外注意一个细节:培养理论是 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 !要知道270面最下面一段说了批判学派是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哦,所以,多么希奇啊!*培养理论的外围 文化指标研究 三个内容非常清楚,包括229面本节倒数第二段对该理论的评价。第四节知沟理论:背景、假说、上限效果假说、意义*除了 老生常谈 外,230标题二上面一段是知沟的定义。知沟假说那部分也很明确,(示意图解、知识沟形成的5个原因)了解知沟不断扩大的 根本原因 。*上限效果假说(①提出、②观点、③内涵: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的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④三条依据、⑤疑问)*知识沟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个人觉得不是重点,但是还是要注意下卡茨曼 信息沟 理论的要点。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犀角和玳瑁的使用-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02 15:01:33药物选择好了,还有一个使用的问题。对于犀角和玳瑁的使用,古人都强调 生用,磨汁服 ,这个使用方法和药物的疗效有很大关系。犀角和玳瑁能治疗温热病的血分证就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寒凉特性,如果丧失了这个特性,它就不再具有凉血清心的效果,所以要想犀角或玳瑁在血分证的治疗上发挥作用,就需要保全它这个 寒 的特性。如何来保全呢?古人提出了 生用,磨汁服 的使用方法,如果你不注意这个方法,还是按照煎中药的常规,放到水里一煮,那寒性就被破坏了,它原来的凉血清心的作用当然也就减弱或丧失了。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医时不单单要学习药物的性能主治,还要学习和留心药物的使用方法,明明是一个对证的药物,但如果使用不得法,也会导致药物效果的下降或丧失。经过对温热病四个层次的探讨,我们发现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始终是以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为出发点,温热病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层次就是代表了四种不同的平衡破坏类型,要采用相应的解表发汗、清气散热、清营透热、凉血散瘀,清心醒神等治疗方法。很多人认为中医不科学、不客观,其实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地走进中医,一看到中医的阴阳虚实就觉得不可捉摸、不着边际,但一旦真正走进这个天地,深入地了解了阴阳虚实的含义,你就会发现,中医是一门非常严谨和客观的医学,它处处以人为本、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严密的分析、推理、论证过程。就拿温热病来说吧,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症状特征,不同的症状反映和揭示出体内不同的病变机理,我们就是通过症状和内在机理之间的关系来作诊断的。这个诊断过程虽然没有仪器介入,但却是条理分明,有据可依的,你能说它不科学吗?相反,我倒是觉得这种诊断方法更能让我们随时了解机体的内在情况,从而更能对疾病作出正确而客观的判断。打个比方,口渴了便会想到去喝水,口渴这种感觉事实上就客观反映了机体缺水这样一个内在机理,而化验检查却根本无法发现口渴的本质所在,那么从口渴推断到缺水这个过程客观吗?客观!科学吗?科学!正确吗?正确!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就类似于这个过程,而且比它更为详细和严密。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可靠吗?当然可靠!中医对疾病的认识玄而又玄吗?当然不是!既然这样,你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古人留给我们的这门宝贵的医学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