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社会系统学派-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26 15:11:15社会系统学派图8-2一、概述社会系统学派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管理,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进而把企业组织中人们的相互关系看成是一种协作系统。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 伯雷托(1848~1923)和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女学者福莱特。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 巴纳德。二、代表人物巴纳德(Chester Barnard,1886~1961),出生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五岁丧母,由外祖父收养。他外祖父一家人都很爱好音乐和探讨哲学,巴纳德从小就养成了用哲学思考问题和弹钢琴的习惯。巴纳德在上初中的时候,由于家庭生活困难,靠为别人弹奏钢琴为生,同时筹资读完了高中。后来他得到了哈佛大学的一笔助学金以及为别人打工的机会,在1906~1909年读完了哈佛大学的经济学课程。然而由于缺少实验成绩他没有得到学位。完成学业以后就谋生去了。后来因在研究组织和管理性质及理论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而得到7个名誉博士学位。巴纳德1909年进入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统计部工作,专门研究欧洲的一些国家中电话电报的收费问题,很快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是美国这一方面的技术顾问,1915年被提升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商业工程师,1922年担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所属的宾夕法尼亚贝尔电话公司的副总经理助理,1926年任这个公司的总经理。1927年任规模庞大的新泽西州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并多年担任这一职务。巴纳德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职业生涯中,前10年担任参谋人员职务,以后长期担任直线人员的领导职务,这两方面的经验对他以后创立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巴纳德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担任了许多社会职务。他是通过自学成为专家的,曾多遍地读过伯雷托、韦伯、勒温等人的著作,并受到亨得森的影响。亨得森原来是生物学家,但对系统思想很有研究并把系统思想引进社会学,巴纳德经常和亨得森讨论这一问题,并结合社会学和系统论的思想来考虑经营问题,这对他建立社会系统理论是有很大的关系。到1961年他去世时,这位没有取得学士学位哈佛大学的学生已在管理学界具有很高的地位了。巴纳德一生著作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被管理学界称为美国管理文献中的经典著作。以下是巴纳德的一些主要著作。《组织实践中的业务原则》1922年;《社会进步中企业利益》1929年;为企业服务的大学教育》1930年;《经理人员的能力的培养》1925年;《雇主和职业指导》1936年;《关于经济行为中的非理性》1938年;《关于能力理论》1937年;《工业关系中的高层经理人员的职责》1939年;《集体协作》1940年;《经理人员的教育》1945年;《伦理和现代组织》1945年;《工业研究组织的若干方面》1947年;《科学和组织》1951年;《企业道德的基本条件》1955年,等等。三、社会系统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巴纳德的管理思想非常丰富,他认为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互相冲突的力量,因此要找出一种恰当的平衡,把各种差异结合起来,从而避免极端化。管理人员的职责在于使各种冲突的力量、各种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得以维持一种恰当的平衡。他在《管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框架,即组织理论是以系统观念为依据的,他把组织看成是一种开放式的系统,认为组织中的所有人员都是寻求取得平衡(即达到稳定状态)的系统,他们调整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不断地使整个系统得以保持平衡。社会系统学派是当代西方出现较早的一个管理理论学派,其它的一些管理理论学派都和它有着深刻的联系。(一)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的特点:1、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管理人员有些什么职能以及应当如何行使这些职能,是由组织的本质、特性和过程决定的,从这一点来看,阐述管理人员职能的管理理论同组织理论极为相近。2、社会系统理论的特点是对组织的本质(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描述性的分析。对此有的管理学者认为,管理理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①技术性的管理理论,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②规范性的管理理论,如管理科学理论。③描述性的管理理论,如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管理理论。3、社会系统理论不是把作业而是把决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组织中人的行为可以看成是由决策和作业两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管理看重的是作业部分,阐明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作业效率的各种原理和技术。社会系统理论则着重研究组织决策过程,这一特点,到社会系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者 西蒙等人那里表现得更为明显。(二)巴纳德的组织协作系统1.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协调活动和效力的系统,对这个系统要作为整体来看待,因为其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以一定方式与其它部分相联系。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组织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愿意为达到一个确定的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个人对是否参加组织的活动可以作出选择,这种选择是以个人的目标愿望等为依据的,即要受到个人动机的影响,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就是通过改变个人达到动机来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的。为了影响个人的动机和行为,管理人员就必须研究组织成员的个人特征。在对组织成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意识到:⑴职工既是一个完整的个人(其行为的个性、 直觉和主观方面),又是在特定组织中扮演有限的角色的组织成员(其行为的理性、客观、非个性化的方面)。⑵管理人员的权限取决于指挥下属的命令是否为下属所接受, 如果命令不被服从 ,权限也就不存在了。⑶个人具有自由意志,但他的行为又受到遗传、 社会和环境中各种力量的影响。因此,管理人员一方面要让下属对他们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又必须认识到,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所以不要盲目地对个人无法控制的事情进行指责,而是要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提供恰当的刺激手段来影响和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2.巴纳德认为,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不论其规模大小或级别高低,都包含了以下3个基本要素。(1)协作的意愿。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组织成员愿意提供协作条件的劳动和服务是组织程序所不可少的,协作的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交出对自己的控制权,个人行为的非个人化,其结果是个人的努力结合在一起。没有这种意愿,就不可能对组织有持续的个人努力,就不可能将不同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组织活动。但是,不同组织成员的协作意愿的强度是不同的,同一成员在不同时期的协作意愿也是不断改变的,个人协作意愿强度的高低,取决于自己提供协作而导致的 牺牲 与组织因为自己的协作而提供的 诱因 这两者之间的比较。由于诱因与牺牲的尺度通常是由个人主观所决定,而不是客观的。比如有人重视金钱,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更重视威望。所以组织为了获得和提高成员的协作意愿,一方面要提供必要的金钱、威望、权力等各种客观的刺激;另一方面要运用说服力来影响成员的主观态度,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号召他们忠于组织、相信组织目标等。(2)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目标是达到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协作的意愿没有共同的目标是发展不起来的。没有共同的目标,组织成员就不知道要求他们提供何种努力,同时也不知道自己能从协作劳动的结果中得到何种满足,从而不会进行协作活动。由于组织成员对共同目标(即组织的目标)的接受程度影响到对组织提供的服务,同时由于个人之所以愿意为组织目标作出贡献,并不是因为组织目标就是个人目标,而是因为意识到实现组织目标有助于实现他的个人目标。因此,管理人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帮助组织成员加深这种认识,并努力避免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不一致或理解上的背离。(3)信息的沟通。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不同成员的协作意愿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相互联系,形成动态的过程。没有信息沟通,不同成员对组织的目标就不可能有共同的认识和普遍的接受;没有信息沟通,组织就无法了解组织成员的协作意愿及其强度,也无法将不同成员的努力形成协作劳动。因此,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是以信息沟通为条件的。为了有效地进行信息沟通,巴纳德列出了几个必须遵守的原则:①信息的沟通渠道要被组织成员所了解;②每个组织成员要有一个正式的信息沟通线路;③必须依照正式的路线沟通信息,不要在沟通过程中跳过某些层次,以免产生矛盾和误解;④信息沟通的路线必须尽可能直接而便捷;⑤作为信息沟通中心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称职;⑥组织工作期间信息沟通的路线不能中断;⑦每一信息沟通都必须具有权威性。3.经理人员的职能。巴纳德认为,经理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就是在信息沟通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通过信息沟通来协调组织成员的协作活动,以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经理人员的职能主要有3项:①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沟通系统,巴纳德认为,组织活动的复杂性亦即协调不同成员劳动的重要性,决定了有必要建立一个正式信息沟通系统,即经理人员(或管理人员)组织,这项工作包括:确定和阐明经理人员的职务,以及找到适合的人担任这一职务。②从不同的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包括:招募和选聘能够提供适合服务的工作人员,维持组织的诱因,以保证协作系统的生命力。③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用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来加以阐明。巴纳德认为,经理人员的上述职能是由协作系统组织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的。[2]四、巴纳德管理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巴纳德学说的方法论,是以对职工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区别和联系为基础的,巴纳德认为,每一个职工是一个独立的个人,每个人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和了解周围的事物,但他往往并未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过程、自己的价值观或行动。个人往往并不真正地了解自己,他的行动往往受到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个人需要和情感的影响,他往往趋向于为自己的行为辨解,自圆其说,而并不是合乎理性的行动。他倾向于依据自己的直觉、预感和经验来行事。所以,总的来说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往往是主观的、受感情影响的、非逻辑的、下意识的。巴纳德认为在一个组织中,个人的行为和要求与正式组织对其行为要求之间是有区别的:个人 正式组织非逻辑的思维过程 逻辑的思维过程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反应式行为 决策式行为自由意志 决定论效率原则 效力原则道义上的责任 法律上的责任以协议同意为依据的权威、主观地解释一种秩序 以等级地位为依据的权威、客观地解释一种秩序巴纳德还对效率和效力作了一些分析,这种分析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当职工个人目标和正式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需要用 效率和效力 这两条原则来解决。当正式组织运行正常而取得成功时,它的目标就能够实现,这个正式组织是有效力的。如果这个组织运行不正常而没有实现目标,他就是没有效力的,这个组织将崩溃瓦解。所以组织的效力是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至于组织的效率则指组织中的成员个人目标的实现程度,组织成度,如果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不能实现,人们就会认为这个组织是没有效率的,他们就不会支持甚至退出这个组织。所以归根到底,一个组织的效率的尺度就是它的生存能力,即它继续为其成员提供使他们的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的诱导,以获得集体民主得以实现的能力。如果一个组织是无效率的,它就不可能是有效力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存在。西方学者认为巴纳德把正式组织的要求同个人的需要连接起来了,这个论点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3]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美国的理查德·约翰逊和弗里蒙特·卡斯特-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美国的理查德·约翰逊和弗里蒙特·卡斯特发布时间:2017-09-26 15:12:411、美国的理查德 约翰逊和弗里蒙特 卡斯特理查德 约翰逊(Richard A. Johnson)、弗里蒙特 卡斯特(Fremont E. Kast)和詹姆斯 罗森茨韦克(James E. Rosenzweig)于1963年三人共同撰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比较全面的阐述了管理的系统理论。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又合作出版了《组织与管理 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一书,进一步充实了这一理论。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认为, 传统组织强调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从而重视制订原则。人际关系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则强调社会心理分系统,把注意力集中在激励、群体动力学和其他有关因素上。管理科学学派则强调技术分系统和给决策与控制过程以定量化的方法。这样,组织与管理的每个学派都各倾向于侧重特定的分系统,而不承认其他分系统的重要性。现代管理学派则把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因而要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2、米勒詹姆斯 格黑尔 米勒(James Grier Miller)是实用系统理论的代表人,其生物学系统观 把系统及其部分划分为有机确定的子系统,被称为 生命系统论 。 社会技术系统学 (见 应用行为学 ,1986),比尔(Beer)的 组织控制论 (1979)和米勒(Miller)的 生存系统论 (1978)等则清楚明确地运用模型来帮助设计复杂应变系统,以提示什么是系统设计中必须包含的、经久的应变因素。米勒和弗里森具有开创意义的实证性类群研究,是在权变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提倡管理理论探索一种在各种情况下该怎么做的最佳管理模式,但它试图回答在某一类已知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可应用某一种合适的管理模式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成效。3、梅 萨洛维奇梅 萨洛维奇是数学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M D 萨洛维奇,Y 塔卡哈拉和他们的同事发展了演绎法。用这种方法,当系统概念作为一对有序集合引入后,通过映射概念研究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可通过对集合M或集合R或两者增加更多理论条件,来加以验证所获系统的丰富程度。三、系统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系统管理学派从系统观点出发,认为工商企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而共同工作的各个要素(子系统)所组成的以便达到一定目标(既有组织的目标,又有其成员的个人目标)的系统。并且工商企业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同周围环境(顾客、竞争者、工会、供货者、政府等)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并具有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能够不断地自动调节,以适应环境和自身的需要。(一)企业系统企业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构成,从子系统的作用来看,可以分为:①传感系统,用来度量当传感企业内部和周围环境的变化。②信息处理系统,如会计和数据处理系统。③决策系统,下达接受输入的信息,作出决策并传达贯彻下去。④加工子系统,利用信息、能量和物资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⑤控制子系统,保证企业按原计划进行,通过反馈获知偏差,并纠正它们。⑥记忆和存储信息子系统,可用来记录事件、编制手册、制定工艺规程、设计电子计算机程序等形式。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如子系统的内容、职能等方面给企业子系统分类。如从内容角度,可分为目标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工作子系统、结构子系统、社会人际关系子系统和外界因素子系统等。对于企业来说,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可以分为不同的子系统。如系统管理学派将企业的子系统分为目标和价值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社会心理子系统、结构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目标和价值子系统是企业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通过该系统从外界社会文化环境中取得信息并确定企业的社会价值观,以便企业履行某些社会大系统所确定的目标和职能,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所不能回避的。也就是说,由于企业又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所以企业必须为社会目标而尽相应职责。技术子系统是由企业按任务要求由技术要素构成的,它随着活动特点而改变。同时,它将影响组织结构子系统和社会心理子系统。社会心理子系统是由企业成员的行为动机、地位角色关系、团体动力、影响力等组成。其发展变化又受到外界环境力量、企业任务、技术及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构子系统是由组织图、职位说明、作业说明、规章、规程等决定的,它为技术子系统和社会心理子系统提供正式联系的渠道。当然,技术子系统和社会心理子系统之间,还存在着不通过结构子系统的非正式联系。管理子系统及各子系统即整个组织,它使企业同外部环境联系起来制定目标,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职能的活动。这一子系统系存在着这样的关系:管理子系统中的计划管理委员会作为企业系统的中心决策机构,综合企业内外部情况,对本企业的产品方向、工作规划、作业子系统、人事等作出战略决策。财务部门、规划研究、发展部门和市场研究部门负责对计划决策机构提出建议及提供协助。资源分配和经营管理部门分别执行决策。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体,负责企业主要经济活动的输入 转换 生产全过程的管理。一般的企业都存在着明确的三级分工或三级组织:第一级,从事企业系统计划、控制等职能的计划管理部门。第二级,主要负责分配人力和设备,并协助第三级组织的工作。第三级,主要是负责经营管理的业务部门,它们旨在满足第二级计划要求作业的计划。这三级通常是稳定的,但在这个结构下的企业活动是灵活的。系统管理学派认为,这样的组织结构模式能更好地实现其基本职能。系统理论强调各级活动的结合及各子系统的重要性,这样容易了解各系统在企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这一点比起传统的组织理论注重划分部门并实行直线职能制来说是一个优点。系统管理学派认为在一个复杂的管理制度中,还存在着执行不同法律任务的三个子系统 战略子系统、协调子系统和作业子系统。要把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运用于上述3个子系统,才能取得应有效果。在应用时应该考虑3个子系统的特点 。(二)系统动态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莱思特和罗伯茨等创立了系统动态学,这是系统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它主要是解决以下问题:1.系统结构、管理政策和时间延误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系统的动态特征。2.和系统结构及所取政策有关的系统增长性预测定量化和实践问题。3.如何确定一个基本结构以便有利于各种管理职能的有机结合。4.在企业、公司、国家经济部门或其它系统内,信息、货币、定货、材料、人员和设备等各种流程之间的是如何相互影响的。5.如何更有效地设计工业和经济等复杂的大系统。6.如何把人的判断力、经验和严密的逻辑推导结合起来。等等。(三)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都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它们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图所示系统理论系统观点 系统分析 系统管理观点 概念的 优化的 实践的方法 思考 建立模型 综合组织子系统 战略的 作业的 协调的任务 把组织同环境结合起来 有效利用资源并实现目标 把组织内部各项活动结合起来图8-61、系统观点:系统观点是以一般系统理论为依据的,其主要的观点是:①整体是主要的,其余各个部分是次要的;②系统中许多部分的结合是他们相互联系的条件;③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组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④各个部分围绕着实现整个系统的目标而发挥作用;⑤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性质和职能由他们在整体中的地位所决定,其行为则由整体对部分的关系所制约;⑥整体是力的系统结构或综合体,作为一个单元来行事;⑦一切都应以整体作为前提条件,然后演变出其各个部分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⑧整体通过新陈代谢使自己不断地更新。2、系统分析:⑴系统分析的含义。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逻辑的思维推理,科学分析计算的方法,在确定的或不确定的条件下,找出各种可行的备择方案,加以分析比较,进而选出一种最优的方案。⑵系统分析的准则。一是在对各种备择方案进行分析和选择,应紧密围绕建立系统的目的;二是要从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三是在进行系统分析时,既要考虑到当前利益又要考虑到长远利益;四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五是抓关键,不要限于细微枝末节。3、系统管理系统观点和系统分析可以应用于各种资源的管理,把组织单位作为系统来安排经营时,就叫系统管理。其特点是:①以目标为中心;②以整个系统为中心;③以责任为中心;④以人为中心。四、系统管理学派的管理方法该学派的管理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采用模型分析方法。建立工业系统动态模型的方法有六个步骤:1.分析工业实际情况,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系统地表述企业系统特有的各主要因素间的依存关系。3.建立 动态 程序设计系统。4.用电子计算机对这个动态系统进行运算,并把运算的结果同企业实际行为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5.依据比较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改,以保证动态模型与企业行为尽可能的一致。6.运用模型来确定各个参数最适宜的变化幅度,以便改变企业的行为,并把这些变化从计算机语言变成管理者会使用的工具。进行分析时,要遵守一定的程序:确定目标 收集资料,拟定对比方案 建立分析模型 对比各方案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综合分析或试验确定最优方案 实施方案和信息反馈。系统管理学派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利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进行管理,使管理的思想有了一个巨大发展。现在任何一个现代的管理人员都应该掌握的管理思想就是系统的思想。系统管理学派对管理的定义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组织或企业进行系统分析、进行系统管理的过程。系统管理学派认为,要进行成功有效的管理,就要对企业系统的基本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以便找出关键所在。系统分析要求有严格的逻辑性,即在拟定方案前先要确定方案的目的,实现的场所、地点、人员和方法。五、理论评析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当时系统科学的兴起,对管理学派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系统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基础是一般系统理论。他们把一般系统理论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系统地阐述了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三者的关系。侧重以系统概念分析和考察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以及各项管理职能。该学派和社会系统学派及决策理论学派有密切的联系,但又各具特点。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系统管理理论和权变管理理论开始流行起来。系统管理理论和权变管理理论的出现同特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资本和生产更加集中,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愈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 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范围更加扩大,加之各国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工会力量对企业活动的影响都有所增强,使企业面临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从而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 如何使企业组织建立起同外部环境可靠的联系,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然而,以往的管理理论都只侧重于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它们或者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或者侧重于人群的心理分析,或者侧重于一般的组织问题,并且大都把企业组织视为一种 封闭系统 ,在他们的理论中,很少涉及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因而难以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的要求。系统管理理论和权变管理理论的出现,还同西方管理理论自身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管理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的学派纷纷出现,呈现一种丛林的趋势。来自不同学科的管理学家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管理理论。1961年,哈罗德 孔茨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指出早期管理理论的萌芽,已经发展成为各种管理理论和流派盘根错节的丛林。人们开始探索能使各种学派的管理理论融为一体,引导人们走出丛林的途径。系统管理理论和权变管理理论的出现,就是试图走出丛林的一种努力。1973年,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 卢桑斯(Fred Luthans)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就是《权变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认为权变理论是能把各种管理的基本原理统一起来的理论。系统管理和系统分析在管理中被应用,提高了管理人员对影响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各种相关因素的洞察力。该理论在本世纪60年代最为盛行,但由于它在解决管理的具体问题时略显不足而稍有减弱,但仍然不失为一种重要的管理理论。目前这个学派受到了太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挑战,因为有人认为,由于系统管理学派不能满足各方面对它的期望,对那些希望获得具体行动指南的企业经理们来说,它太抽象,不够成熟,不能付于实施,对那些希望从事分析和研究的学者来说它又太复杂,可变的因素太多不便研究。尽管如此,系统管理理论中的许多内容有助自动化、控制论、管理信息系统、权变理论等的发展,尤其是系统的动态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及应用对研究社会及全球问题有着特殊的意义。系统管理学派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科学,而系统科学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有长足发展,尤其是在老3论的基础发展起来的新3论,即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突变论,以及超循环理论和混沌理论,这些理论的新进展对系统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新的促进作用。

2019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内科护理重要知识点:呼吸系统疾病症状护理之咯血(一)-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2019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内科护理重要知识点:呼吸系统疾病症状护理之咯血(一)发布时间:2019-02-19 01:00:48咯血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即气管、支气管或肺组织)出血,并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的过程。咯血不仅可由呼吸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循环系统疾病、外伤以及其他系统疾病或全身性因素引起。应与口腔、咽、鼻出血、呕血相鉴别。咯血病因引起咯血的疾病虽然以呼吸系统疾病为多见,下面列出引起咯血的各种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肺脓肿、肺癌、肺炎、肺吸虫病、肺阿米巴病等。这些炎症导致支气管黏膜或病灶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或黏膜下血管壁溃破,从而引起出血。循环系统疾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瘤、肺梗死及肺动静脉瘘等。外伤:胸部外伤、挫伤、肋骨骨折、枪弹伤、爆炸伤和医疗操作也偶可引起咯血。全身出血性倾向性疾病:常见白血病、血友病肺型鼠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其他较少见的疾病或异常情况:替代性月经(不从阴道出血)、氧中毒、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支气管扩张、鼻窦炎、内脏易位综合征等。咯血并发症咯血的主要并发症:窒息和休克,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窒息的表现:表情恐怖、张口瞪目、两手乱抓、抽搐、大汗淋漓、牙关紧闭或神志突然丧失,提示发生了窒息。如不及时抢救可因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则休克时应注意病人的神志,皮肤黏膜的色泽和温度、血压、脉搏、体温、尿量等。例题:咯血最常见于?A.支气管扩张症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支原体肺炎D.肺癌E.风湿热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