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退、泛化、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模仿学习、替代反应的概念 - 行测知识

消退、泛化、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模仿学习、替代反应的概念减小字体增大字体消退、泛化、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模仿学习、替代反应的概念要想让一个新的条件反射持久存在,就得持续地把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结合起来,否则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削弱直至最终消失。这种条件性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渐渐消失的现象叫做消退。2.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形成后,另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出同样的条件反射,新刺激越近似于原刺激,条件反射被诱发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一现象称为泛化。3.强化是指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包括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4.正强化是指增加正面的奖励、报酬、赞扬或感谢等作为行为矫正的一种手段。5.负强化是指以减少反面的惩罚、剥夺、批评等作为行为矫正的一种手段。6.惩罚是指在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一定的具有减弱某种行为倾向的刺激,如批评、罚款、剥夺等。7.模仿学习是指个体通过他人的行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8.替代反应是指个体受到示范者行为的暗示而表现出一种与示范者相似的反应。

用户名:!查看更多评论

分值:100分55分1分

内容:!

通知管理员验证码:点击获取验证码

2017解放军文职公共基础知识:刑事诉讼法之惩罚犯罪与人权-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惩罚犯罪与人权是刑事诉讼目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所谓惩罚犯罪,是指通过刑事诉讼程序,在准确及时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对构成犯罪的被告人公正适用刑法,以打击犯罪,是对刑罚权的赋予;人权,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诉讼参与人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免受非法侵害,是对刑罚权的规制。对刑事诉讼的目的应当侧重追究犯罪还是人权,认识不一,有所谓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之争。犯罪控制模式比较注重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关注对犯罪的惩罚,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往往选择惩罚犯罪;正当程序模式提倡个人权利应超越之上,在刑事诉讼中比较重视人权,当二者不能兼顾时,往往选择人权。

2020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岗位能力资料分析之未成年犯罪

成年人犯罪,军队文职招聘考试机关予以逮捕,这是所有百姓都能预料到的事儿,但是未成年造成的犯罪我们怎么去看待呢?笔者并非是专业的评论人员,但是最近的几起事件却是让笔者感到难过也充满愤恨,且听笔者一下粗浅的意见。 10月24日,仁寿县中学一位15岁的未成年学生手持砖头将自己的老师砸成重伤,据了解这位老师还在医院中接受治疗,肇事者已被公关机关带走接受调查;10月20日,辽宁省大连市未满14周岁的男孩蔡某将一名年仅10岁的女童杀害,因蔡某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目前被收容教养..... 短短几日,接连发生多起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再次把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话题推上热搜榜。有很多网民表示,这样的行为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次挑战,未成年人保护法到底是保护未成年不受伤害,还是保护未成年犯罪不受惩处?

众所周知,法律的严肃性不会因为几起恶劣的未成年伤人事件而修改,毕竟犯罪者并未到成年界限,想要一时间改变,很难! 到底怎么去判定这一区间的平衡点? 笔者从法制日报引用了如下观点,而这些观点恰好是能给某些人一些建议。 观点一:有效惩戒制度是遏制未成年犯罪的关键 笔者获悉,我未成年人犯罪总的态势是犯罪率有所下降,但绝对数量仍居高不下,甚至有所反弹。有研究表明,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主要来自五个方面,即不良社会环境、不良家庭环境、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权益保护不到位、自控能力较差。 全人大代表陈海仪是一名专门从事家事审判的法官,被称为法官妈妈。她表示,目前解决未成年犯罪的机制是有些缺失的,订草案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职责的划分,但是却没有具体工作由什么部门来承担。

同时,她还建议恢复收容教养制度,增设收容教养机构即从前的工读学校。 以上两位人大代表针对未成年犯罪提出了重要意见,旨在完善有效的惩戒机制,并对犯罪的未成年人按照犯罪处分等级给予惩罚。即遵照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程序,同时也给了犯罪提供一层枷锁。 观点二:学校的规定制度需要完善 笔者了解到,现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于1999年颁布实施,是依据上世纪末我基本情制定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动员全社会开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该法规定的预防思路、预防手段和处置措施等,明显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已影响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顺利开展。 法制日报表示,以教代罚才是真正有效的预防措施。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的意见。

鉴于此,多位委员建议要进行补充,以便于社会对专门学校有更清晰的认知。 学校既是学生的温室,也是学生的纠正思想观念的地方,惩罚不是唯一的目的,教育才能改变学生。 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让很多未成年人或成年人也受到了一定的伤害,而身为伤害者却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惩罚,仅仅责令父母赔偿经济损失和口头教育,这对于有钱人家而言,这样的惩罚没有任何意义。这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这是在保护未成年人?这是在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成本。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得到重视,更应该实施判刑。过度的保护不是爱是伤害,家长更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