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运动训练学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一)单周期: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单周期安排。在现代高水平竞技体育活动中,单周期安排已经越来越少采用了。(二)双周期: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安排,它包含两个准备时期,两个比赛时期和两个过渡时期。在现代竞技训练中,双周期安排仍是一种常用的年度安排模式。(三)多周期:按3个以上大周期组织全年训练的过程,称为多周期安排。 实施多周期安排的基本条件是,运动员能在3~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竞技能力,并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把提高了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是两种不同的训练大周期。 前者需持续不短于14周的时间, 要求运动员分别提高不同的竞技能力,进而综合起来, 表现为高度的专项竞技能力;而后者通常安排于2~3个月的准备参加重大比赛的训练之中,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运动员集中精力于恢复或提高综合的竞技能力。第二节 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一、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训练大周期是以成功地参加1~2 次重大比赛为目标而设计的。其时间的确定通常采用体现目标控制思想的 倒数时 充填式方法,以主要比赛日期为标定点,向回程方向依次确定主要比赛阶段和比赛时期,以及完整的训练大周期(图11-5)。这里,我们以总计14~32 周的常规大周期为例,简述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工作步骤。(一)确定主要比赛日这是有竞赛日程予以确定的。重大国际比赛如奥运会常常再比赛前一年就确定了竞赛日程,以便于运动员有计划地组织训练过程要比赛阶段持续4~6 周,在主要比赛日后约一周结束。将主要比赛日安排在主要比赛阶段的结尾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训练控制稍有不慎,极易出现参加主要比赛时,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已然过去的现象。(三)确定比赛时期在主要比赛阶段前面加上一个历时4~6 周的热身比赛阶段,两个阶段合起来就组成了比赛时期,总时间为8~12 周,其间要注意安排必要的热身赛。(四)确定整个训练大周期在比赛时期前面加上6~12 周的准备时期,后面加2~4 周的恢复时期,即构成了一个总时间为14~32 周、3.5~7.5 个月的训练大周期。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尽管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在不同训练阶段的年度训练计划有着鲜明的个体特点,但从训练计划的总体上看,又都具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特征。这里,我们以双周期训练安排中的一个半年训练大周期为例,概括地归纳了一个完整大周期中的时期和阶段的划分、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比赛及负荷的总体规划、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恢复及检查评定的要点等基本内容和要求(表11-6)。(一)准备时期的训练计划1、训练任务和时间与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相对应,准备时期训练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培养和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准备时期的时间,在一个大周期中通常是最长的。为了更好地组织训练过程,人们一般把准备时期进一步划分为两个或更多的训练阶段。在单周期训练安排中,由于准备期长达五六个月,这一划分就更有必要。而在这个过程中,训练的特点也从一般向专项、从局部向整体逐渐地转移。越接近准备时期的结束,训练的专项化程度越高,训练的整体性也就越强。准备时期训练的第二个任务,是逐渐培养和发展运动员的竞技状态。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准备时期的素质训练,以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为主,这两种训练方法的特点是负荷的量较大,强度相对较小。这对于重点发展耐力类运动素质、重点发展有氧代谢的能力是特的(表11-7)。(二)比赛时期的训练计划1、训练任务和时间比赛时期的训练任务包括发展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和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表现自己巳具有的竞技能力这样两个方面。比赛时期训练的第二个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作好充分准备,参加比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已有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达到全年预定的训练目标。为了保证训练任务的完成,比赛时期的时间一般也不应短于一个半月。当然,为了准备重大比赛,特别是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这三大比赛,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全力以赴,尽最大的努力取得比赛的成功。从计划的安排上要注意做到:①安排好负荷的节奏,使运动员的体能变化在比赛时处于超量恢复阶段。②技术、战术的掌握达到高度熟练和自动化,但又不因过多的专项技、战术练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专项技术动作的超限抑制和重复泛化。③通过适当的热身赛和其他适应性比赛,激发运动员强烈的竞赛欲望,而又不因过多的比赛引起运动员的厌烦,甚至对比赛的恐惧。④采取各种措施(包括训练的、社会的、宣传的等等)激励运动员的进取动机,但又不能造成过高的激活状态。应使运动员保持适宜的兴奋性水平,以求既能最大限度地动员机体的潜力,高水平地参加比赛,又能保持高度的自控能力,有效地排除内外消极因素的干扰。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为了与准备时期训练方法的特点相联系,比赛时期训练发展体能主要采用重复法,发展技能主要采用完整法,并较多地采用比赛法,以便综合地发展与竞赛密切相关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当然,与此同时,仍要根据需要适当地运用间歇训练法及分解训练法。比赛时期负荷强度大而负荷的量较小。负荷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对于可客观测量的体能主导类项群(田径、游泳、举重、速滑等),训练的速度、高度、远度、负重量增加,而重复次数、训练的时间则明显减少。②将多种动作组成固定的套路去参加比赛,并力求获得较高评分的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体操、武术套路、跳水、花样游泳、艺术体操、技巧、绷床等),成套练习的比例增加,而单个动作的练习数量则大大减少。③以对手身体为攻击目标的一对一格斗性项群实战练习的比例增加,而无对手的个人练习的比例减少。在个人能力的基础上依靠密切配合而表现出来的集团竞技能力决定胜负的集体球类项目(篮球、排球、足球、冰球、曲棍球、手球)训练中,两三人的配合训练、全队配合训练和实战训练的比重增加,个人技术的练习比重减少。④心理稳定性对比赛有重要影响的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射击、射箭等)训练中,实射的比例增加,对运动员造成巨大心理负荷的训练和比赛增多,而各种空枪预习、白靶射击则大大减少。(三)恢复时期的训练计划1、训练任务和时间运动员在几个月的紧张训练和比赛中,无论心理还是生理上都长期处于高度动员状态,而这种状态是不可能无休止地持续下去的。有机体的保护性机制会提出进行休整调节的强烈要求。训练大周期的恢复时期或称过渡时期,就是为满足这一要求而组织实施的训练阶段。恢复手段可分为自然恢复和积极恢复两种。恢复时期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全年训练的经验与教训,并制定下一年度的训练计划。周期训练安排中的恢复时期,应持续1~1.5 个月。双周期训练安排的每一个周期的恢复时期,应持续2~3 周。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为了达到恢复的目的,在恢复时期宜以游戏法、变换法为主进行训练。这些练习能大大提高运动员的兴趣,运动员在新的环境以新的组织形式完成新的内容和练习,中枢神经系统会得到良好的调节,同时,又能保持一定的体能水平。恢复时期训练负荷的突出特点是要降低练习强度,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保持一定的量。为此,在训练中多采用持续训练法,如慢速越野跑、较长时间的球类运动、自行车远行及划船等等。三、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是两种不同的训练大周期(表11-8)。前者需持续不短于14 周的时间,要求运动员分别提高不同的竞技能力,进而综合起来,表现为高度的专项竞技能力;而后者通常安排于2-3 个月的准备参加重大比赛的训练之中,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运动员集中精力于恢复或提高综合的竞技能力。中国游泳队1988 年奥运会前的历时10 周大周期安排即表现了这一点(表11-9)。训练安排中,若只采用常规大周期,常常与比赛不断增多的现实产生尖锐的矛盾;而若只采用微缩大周期,又会阻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将两种大周期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重要比赛的时间,安排好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的合理组合参见表11-5。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一、比赛系列的安排比赛是训练的杠杆,只有通过比赛,运动训练的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公认。(一)比赛次数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的次数依项目的不同和运动员水平的不同而异。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比赛的次数较少,但比赛项目的范围较广,而在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比赛次数较多而且项目渐趋集中。随着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现代优秀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次数比从前大大地增加了。对比马特维耶夫于1964 年所发表的优秀田径运动员年度比赛统计数字和奥卓林于1982 年所提供的数字,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趋势(表11 一10)。比赛次数的增加,反映出现代运动训练和竞赛强度的明显提高,但是人体却不能承受过量的比赛,在一次全力以赴的比赛后,运动员必须调整休息,使他们在精力高度集中、机体潜力被充分动员之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必要的恢复。因此,比赛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而应根据每名运动员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数量。对于一些综合性的运动项目,首先是田径和游泳,运动员不仅要参加主项的比赛,而且应适当安排副项的比赛。这样做,不仅对少年运动员,而且对优秀运动员都是必要的。(二)比赛的分类及安排按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竞技性比赛、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和适应性比赛四种基本类型(表11 一11)。1、竞技性比赛(主要比赛)2、训练性比赛3、检查性比赛①检查运动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稳定水平。如艺术体操选手在掌握了全套动作之后进行的检查性测验。②检查特定运动素质的发展情况。如1500 米跑运动员在冬训第一阶段后参加10 公里越野赛,检查一般耐力的发展情况。③检查阵容安排的适宜度。④检查战术设计的应用价值和战术配合的熟练程度。4、适应性比赛为了能使运动员对重大比赛作好准备,常在主要的比赛之前安排一系列适应性比赛,亦称热身赛。(三)比赛阶段的划分计划参加的全部比赛,不应该平均分布在整个比赛时期中,而应该在一个比赛时期中安排2~3 个比赛阶段。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以3~6 周为限,各个比赛阶段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每一个阶段中,可使运动员持续发展自己的竞技状态,逐步引导至最佳状态;运动员可利用比赛阶段之司的间隔,组织实施必要的赛间训练。(四)优秀选手比赛次数的控制必要数量的比赛,是运动员充分表现其竞技水平、创造优异成绩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但过多的比赛也会导致运动员心理上和生理上过于疲劳。优秀选手在安排比赛时应注意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既保证必要的比赛次数,更要确保在重大比赛中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一)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训练学要点负荷的量度与负荷的内容一起构成了训练负荷,施加于运动员之身,产生相应的训练效果。在年度训练计划中,应该设计好负荷量度变化的基本趋势,确定最大负荷量与最大负荷强度、中等或较小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及它们各自所处的训练时期,确定二者之间在不同阶段中的适宜搭配。安排中应注意以下要点:1、全年训练负荷的量度是不断变化的,安排时力求在重要竞技性比赛时,运动员机体处于能表现出最高强度(包括最大速度、最大重量、最大距离、最高质量等)的状态。2、全年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与安排,应与运动员机体状态的周期性变化相适应。3、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无论发展体能、技能还是战术能力,都应首先加大负荷量,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负荷强度。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同时加大负荷量和提高负荷强度。4、应高度重视负荷后的恢复,使训练负荷带给机体的疲劳及时得到消除,并出现超量恢复,以获得更大的训练效益。(二)不同项群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不同特点1、不同项群年度训练负荷量度安排主要着眼点不同。2、体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与其比赛结果可准确测量的特点相对应,通常也便于准确地表达。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赛前的中短期集训包含着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训练活动。国家级优秀选手参加世界大赛前,要组织集训;小学生代表队参加地区比赛,也要组织集训。但它们的特点不同,时间长短不一,水平高低不一,具体情况各异。因此,作为一名集训队教练员,既要掌握中短期集训的一般要点,又要根据集训队员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一、中短期阶段集训计划的结构及负荷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可将中短期阶段集训看做是若干个周训练的组合。这些周训练过程,既有各自明显的特点,又彼此联接,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阶段训练过程。各周训练负荷的组合有许多不同的形式,这里我们以持续6 周的阶段训练计划为例,分别列举几种不同的负荷结构。图11-6 中,a 型连续6 周安排中等负荷,负荷的调节主要在各周内部安排。b 型先逐周增加负荷至最大,然后再下降调节,这种安排会使运动员感到较深的疲劳,需要接着安排必要的调整和过渡。c、d 型周负荷的节奏比较明显,运动员的机体可及时获得必要的恢复,因而也为许多运动员所采用。各周负荷的内部结构,即负荷的量与强度变化的特点,则需视阶段训练计划的主要任务而定。在中短期阶段集训中,如果时间许可,常常为完成某一特定的训练任务,制定连续几周的专门训练计划。如加量的阶段训练计划,加强度的阶段训练计划,发展最大力量的阶段训练计划,连续比赛的阶段习练计划等等。不同的训练任务对负荷量和强度的变化有着不同的要求,图11-7 显示了不同类型阶段训练计划负荷变化的特点。在加量的阶段训练计划中,负荷量呈阶梯形上升,而负荷强度基本上保持不变,或略有起伏。在加强度的阶段训练计划中,负荷强度呈阶梯形上升,同时负荷量相应地呈阶梯形下降。在连续比赛的阶段训练计划中,每个周末比赛日负荷的强度都是最高的,负荷量只是根据比赛的需要而定。在一周中的其他训练日,也就是赛间训练日,则应减低负荷强度,保持必要的负荷量,这样既能使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运动系统得到休整,又能很好地保持连续比赛所需要的体能。中小学及少年儿童运动员参加区市运动会或加入市队参加更高一级的比赛之前,常常要组织一个月左右的集训。在根据运动员起始状态和所拟定的目标制定这种短期集训计划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安排好一个月中4~5 周之间的合理结构,确定各周训练的主要任务。这里提供5 周集训的两种周型结构作为示例(图11 一8)。二、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区别对待(一)对不同类型集训队员的区别对待对在集训前一直坚持系统训练的运动员,中短期集训应被看做是系统的全年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在集训期间的训练计划应力求保持与原年度训练计划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青少年集训队中,有时会碰到一些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被选了进来。这是由于他们自身具有从事某一项目竞赛的较好的先天条件,随着年龄的增长使其遗传效应在特定的时间里集中地表现了出来。在中短期临时集训的队伍中,有时也会遇到一些长期间断训练的老运动员。他们曾亲身经历过艰苦的训练和激烈的竞赛,在退出竞技舞台之后,由于某种机遇或需要,又来参加集训和比赛。经过长时间的间断,这些老运动员的体能大多有明显的下降。一方面在竞技环境中,从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仍然可以发出高强度的神经冲动;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肌肉、韧带等运动装置却难以承受这样大强度的刺激,因而在训练和比赛中经常会出现韧带或肌肉拉伤的现象。(二)对不同项目集训队员的区别对待中短期集训时间有限,因此,应抓住短期内较有把握收到成效、且对比赛成绩有较大影响的方面集中加以训练。这样,不同运动项目的中短期集训自然就有着不同的重点。第五节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一、规范化用表的用途训练计划的制定尽管因项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正如前文所述,任何一份训练计划都必须包括应有的基本内容。训练计划的规范化有助于教练员遵循运动训练活动的一般规律,系统地思考训练工作,有序地设计训练进程。训练计划可用文字叙述,亦可用图表表述。用文字叙述利于自由地充分地表达教练员对训练工作的认识和设想,便于体现和反映教练员独有的风格;用图表表述则简洁明晰,便于纵向和横向比较。为便于广大教练员应用,我们特设计了《年度训练计划要点规范化用表》。其中包括:上一年度比赛成绩及本年度参赛指标;上一年度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及本年度竞技能力指标;实现参赛目标的可行性分析;实现参赛指标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拟采取的措施;上一年度训练负荷量度的基本统计及本年度负荷量度指标;年度训练的周期、阶段划分及各项计划内容要点;周训练计划的基本模式;一一年度训练过程中的检查评定安排。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的计划于组织第一节 训练周的计划于组织像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一样, 星期 在运动训练中,也是一个基本的时间单位。人们把周训练作为组织训练活动极为重要的基本单位。训练计划类型: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恢复周 四种基本类型。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1.基本训练周计划的主要任务基本训练周的任务,是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以获得多种竞技能力的提高。体能主导类项目基本训练周又可分为加量周和加强度周。技能主导类项目基本训练周则又分为基本技术训练周和完整技、战术训练周。在需要给运动员机体以强烈刺激时,还可组织实施不同特点的强化训练周。2.基本训练周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1)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2)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3)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4)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3.基本训练周负荷的结构特点(1)基本训练周的课次安排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日数及课次有很大的区别。儿童在基本训练阶段初期,每周2~3次训练就已经足够了。(2)基本训练周负荷的变化在训练实践中,有经验的教练员常常把一周的训练分为两半。周运动负荷的加大,是基本训练周符合变化的主要特点。只有加大负荷,才能引起机体深刻的变化,产生新的生物适应。加大负荷的途径有三条:增加负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下降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地减少;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刺激。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1.赛前训练周的主要训练任务赛前训练周的任务是力求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长期训练过程中获得的各个方面的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所需要的方向去。比赛周训练的主要任务比赛周的任务是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创造优异成绩。2.比赛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的特点(1)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由于不同内容、不同负荷的训练后,达到超量恢复所需的时间不同,又为了比赛中表现出高度的竞技水平而要求运动员竞技能力处于最佳状态,所以,就必须通过科学的设计,使各方面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都在同一时间内出现。这对于顺利地参加比赛、创造优异的参加是非常重要的。(2)连续比赛周安排的特点在对抗性球类项目的重大比赛中,运动员常常要连续参加多场比赛,这就要求教练员根据比赛日程的安排制定相应的比赛周训练计划。综上所述, 比赛周负荷的安排, 全部要围绕着使机体在比赛日处于最佳状态来进行。负荷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需依运动项目特点,运动员个人特点及赛前的状态而定。一般来说,总的负荷水平不高。在比赛日之前,通常需降低训练强度或保持一定的训练强度。负荷量在大多数情况下亦应减少或保持,只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间断训练后恢复训练的过程中参加比赛时,才可适当地加量。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1.比赛周训练的主要任务比赛周的任务是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创造优异成绩。比赛周一般是以比赛日为最后一天、倒计一个星期予以计算的。在准备时期有时运动员参加一些训练性比赛,完全不要求专门准备,只是在正常的训练过程中安排比赛而已。这种情况下的训练,可不作为比赛周的训练看待。具有检查作用的比赛,特别是力求完成训练目标的比赛,要求运动员全力以赴作好准备,则都需要按比赛周训练的特点予以专门的安排。2.比赛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的特点(1)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由于不同内容、不同负荷的训练后,达到超量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又为了比赛中表现出高度的竞技水平而要求运动员竞技能力处于最佳状态,所以,就必须通过科学的设计,使各方面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都在同一时间内出现。这对于顺利地参加比赛、创造优异的成绩是非常重要的。(2)连续比赛周安排的特点在对抗性类项目的重大比赛中,运动员常常要连续参加多场比赛,这就要求教练员根据比赛日程的安排制定相应的比赛周训练计划。比赛周负荷的安排,全部要围绕着使机体在比赛日处于最佳状态来进行。负荷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需依运动项目特点、运动员个人特点及赛前的状态而定。一般来说,总的负荷水平不高。在比赛日之前,通常需降低训练强度或保持一定的训练强度。负荷量在大多数情况下亦应减少或保持,只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间断训练后恢复训练的过程中参加比赛时,才可适当地加量。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1.恢复周的主要训练任务恢复周的任务是通过降低训练负荷量度以及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以求尽快地实现能量物质的再生,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恢复周的安排也根据专项运动及负荷的特点、运动员个人特点和训练的具体情况而定。在连续较长时间的大负荷训练之后,或大量激烈、紧张的比赛之后,应安排恢复周,以便于比较集中、比较充分地使运动员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得到恢复。2.恢复周训练内容及负荷结构的特点为了实现恢复周训练的主要目标,要求其训练内容广泛而灵活。应多选择一下内容:一般性的身体练习。如非专项的球类活动、游泳等。带有游戏性的练习等。恢复周通常大大降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或者大幅度地减少,或者适当保持一定的水平。第二节 训练克的计划与组织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教练员制定的任何计划都需要通过一次次训练课的组织予以贯彻实施。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提高正是一次次课的训练效益积累的结果。因此,训练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训练过程的进行及运动水平的提高。一、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根据训练课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可以把训练课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训练课的种类和特点1.身体训练课(或称体能训练课)训练课的种类: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综合训练课、测验检查和比赛课。2.技战术训练课这类课中主要进行各类技术与战术的训练,以及各种为专项技、战术训练服务的辅助性练习。其主要特点是目的明确、内容训练手段与方法较为集中。训练负荷视课的目的及其在训练过程中所处于的位置而定。3.综合训练课运动训练过程中这类课亦占有一定的比重。在这类课中,根据运动员发展多种竞技能力的需要,运用包含素质、技术、战术及心理等紧密结合实战需要的综合性训练方法与手段进行训练。4.测验、检查和比赛课这类课的任务是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进行检查,或者直接参加比赛。课的内容、测试的手段则根据计划中的要求予以安排。二、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1.身体训练课的要求身体训练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各种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体能。要注意安排好不同素质训练的先后顺序及训练的负荷。2.技、战术训练课的要求技、战术训练课的基本任务是学习、掌握和熟练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提高技、战术质量,及时纠正技、战术错误,两人及集体项目运动员要加强协调配合,提高集团竞技能力,要注意安排好技、战术训练程序,选择有效的技、战术训练手段。大量的技、战术教学与训练都将分解法与完整法结合运用。在进行分解教学与训练时,则要注意科学地安排练习的程序,以使得运动员能有序地渐进地掌握比赛所需要的技术和战术。3.综合训练课的要求综合训练课的任务是全面地或综合地发展运动员所需要的专项竞技能力。安排时特别注意不同训练内容的合理组合。通常在一次训练课中,先进技、战术训练,后安排运动素质的训练。还要注意负荷的合理分配,以便运动员能依次完成全部训练内容,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4。测验、检查和比赛课的要求训练过程中的测验、检查和比赛是检查训练成果的手段。要注意按训练计划的要求安排相应的测试项目及测试方式,以便准确、客观地反映运动员的训练状态。三、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1、准备部分:任务调整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2、基本部分:综合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安排应考虑以下问题:a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序b改变训练内容时必须做好适应性的专项准备活动c注意不同训练内容负荷的累积效应d安排作用于同一机体系统的练习时,负荷应有波浪型的变化结束部分:解除训练时基本部分所造成的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训练课的负荷量度:A明确负荷属性是度量负荷大小的重要前提:(结构属性、机能属性、个体属性、专项属性)B训练课负荷量度等级的划分安排运动员训练课负荷量度时必须认真考虑特点:1运动专项特点的需要2训练课所完成的任务3运动员个体所能承受负荷水平4完成训练课任务时,运动员有机体的主导机能系统所能承受负荷水平。(较大负荷的恢复时间为1-1.5天、中等负荷为10-12小时、小负荷则几十分钟或几小时)第十三章 运动队伍的管理运动队是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组织系统中重要的基本单元,是组织实施运动训练的基层组织形式。运动队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训练目标确定后训练与比赛的组织与保证工作;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教育与培养;与训练活动有关的各项事务、各种人员的教育、监督和协调;运动队多种效益的获得与发挥等等。第一节 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竞技体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开展体育运动、振奋民族精神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综合的社会功能。因此,应该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运动队伍管理对发展竞技体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指出, 在全面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运动队管理同样应以此为根本。运动队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二、运动队管理的组织保障现代竞技体育竞争程度空前激烈攀登世界高峰,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是运动队的根本任务,特别是高水平运动队,担负着为国争光的光荣职责,是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主力军。运动队管理工作应围绕着充分调动和发挥教练员及运动员训练比赛的积极性来进行。优异运动成绩的获得取决于教练员与运动员。他们是创造优异成绩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运动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培育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才可能成功地参与现代竞技体育舞台日新月异的激烈竞争。三、运动队管理的法规依据运动队是我国竞技体育队伍中基本的组成单元,运动员是我国的公民,他们与每个公民一样应该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没有任何超越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律限制的特殊权利。因此,加强运动队法制建设,提高运动员遵纪守法观念,是运动队管理必须做的工作。运动员遵纪守法、遵守内部规定的纪律是理所应当的。四、运动队管理的经济基础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的深入形成了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随着社会改革开放进程的发展,运动队的经费来源也必然是多渠道和多层次的。政府拨款是重要的财政支持,但运动队吧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政府的财力支持,而必须从多方面筹集组织运动队训练活动的经费,使运动队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五、运动队管理的人本原则创造运动成绩取决于从事运动训练的人,既取决于教练员、也取决于运动员,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于运动训练的最终结果 运动成绩是不确定的,因此严格来说,创造成绩的训练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实验过程。这一实验过程不是机械和被动的,需要参与者顺应发展趋势,不断摸索、勇于进取并敢于创新。同时参与者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自身在不断产生,这就使得教练员与运动员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能一成不变,为此,需要在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大前提下,自始至终牢牢把握住变化的方向与程度。第二节 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一)设立运动队的训练目标用科学的预测和决策,制定不同发展时期目标和计划,并且为实现这些目标和计划奠定良好的认识基础。(二)组织制定并实施训练计划科学的组织实施计划,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保证训练计划顺利实施是运动队管理的首要工作。运动成绩目标确定后,由教练员、运动员及科研人员等有关人员提出达到这一目标的训练计划。保证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就是运动队管理的头等大事。实施训练计划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非训练的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逐一解决。(三)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队伍内部的管理机制,合理地组织、分配和使用人力、财力、物力,充分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协调全队的各项工作,并为完成这些工作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素质全面系统地运用管理机制的各种方法、技术和手段,合理有效地发挥每位工作人员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各项工作能高效率顺利进行。激发运动队所有人员的积极性是运动队管理的关键工作。人是创造运动成绩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并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五)积极运用新的科技成果积极运用各项科技新成果,使之与运动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六)处理好运动队与外环境的关系准确处理运动队与外部相关单位的关系。运动队的建设与运动队外部单位有极大的关系,外部的影响往往在运动队内部产生相应的反响,处理不当则将严重影响运动队的正常工作,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影响更为强烈。因此,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认真处理好与各方面的联系。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拥有管理权和责任的领队和教练员,是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主体;运动员是执行者,是运动员管理工作中的客体。二者构成了一对矛盾。(二)政治思想工作与法规管理的关系运动队的基本任务是在科学选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挖掘运动员的竞技潜力,使之充分发挥,创造优异成绩,整个运动训练过程是促使运动员有机体进行生物学改造和适应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和法规建设是优秀运动队管理中重要的两大要素。(三)外部约束机制与自我约束机制的关系与人们通常的认识相比,现代许多运动员成熟早、反应快、见识广、思想敏捷、自信心强;但是认识事物较片面,不满于外界的约束。所以,简单的强制性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逆反心理。第三节 教练员与运动员运动队由不同的人员组合而成,有领队、教练员、运动员,以及队医、科研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等。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成员是教练员与运动员,其他成员依运动队的规模及所具备的条件面设。一、教练员(一)教练员在运动队管理中的角色定位1.教练员是运动队管理工作的重要决策者运动队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核心工作就是搞好训练,而教练员是训练过程的主要设计者,是训练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也是训练管理工作的重要决策者。教练员对训练工作的发展方向、某一时间阶段内的工作内容和完成总任务的具体对象都应提出方案,并与领队等运动队中的其他成员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带领运动队完成好训练任务。2.教练员是运动队管理链中的信息沟通者教练员在运动队中对训练工作最具发言权,因此,他应该时刻掌握本项目运动训练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与本运动队有关的其他运动队的信息。3.教练员是运动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从管理学角度讲,运动队要完成训练工作任务,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在于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由于种种原因,运动员之间会产生很多矛盾;在执行运动队制定的许多规章制度时,队内的各种成员之间也可能产生一些矛盾和摩擦。教练员应该从维护正常训练工作秩序出发,协助领队做好其他人员,特别是运动队的工作,化解矛盾,协调关系。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产生矛盾是运动队中常见的现象。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要多沟通,交流。多交换位置,考虑对方的建议。(二)教练员的基本素质1.教练员的基本素质:(1)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2)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3)熟练的专项训练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4)适应于运动队生活环境的能力二、运动员(一)运动员在运动队管理中的角色定位1.运动员是运动队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2.运动员是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二)运动员的基本运动员的基本素质:A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进取精神。B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品质。C强烈的学习追求与准确的独立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D高度的自控能力和抵御不良思想,落后意识的能力。2.教练员能力:知识能力起重要作用,包括:学习能力、科学组织训练能力、收集掌握各种信息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科学管理能力。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临战训练-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30 21:44:42临战训练在临近作战前结合作战任务和战区特点进行的应急训练。是作战准备的重要方面。要有目的选择最重要、最急需的课目,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加大训练强度,突击学会战时需要的本领。一般以战术运用和技术操作为主,尽量选择与作战地区相似的地形,或设置模拟目标,按作战预案进行演练。临战训练能迅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早为许多国家军队广泛采用。1949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前。就在长江北岸的湖泊、河汉中,进行水上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举突破长江天险起了重要作用。今后临战训练仍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1、攻防战斗和警戒,侦察、夜间等基础课目中的单兵动作。2、进攻战斗中的单兵动作,主要训练利用地形地物,敌火下运动,准备冲击与冲击,打炸敌坦克等内容。3、防御战斗中的单兵动作,主要训练进行防御准备,防敌原子、化学和火力袭击,抗击敌坦克和步兵冲击,消灭突入之敌等内容。4、警戒、侦察,主要训练担任步哨、潜伏哨、游动哨和侦察员时的动作。5、训练着装与紧急集合,判定方位,简易通信,观察与潜听,静肃行进,按方位角行进,与敌夜视器材作斗争。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战术训练-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考试-红师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30 21:38:45战术训练战术原则和战斗方法的训练。目的是提高军官组织指挥战斗的能力,使士兵熟练掌握战斗动作。有进攻战术训练,防御战术训练;步兵分队战术训练,军兵种专业战术训练,合同战术训练;分队战术训练,军官战术训练和司令部战术训练等。内容包括:战术原则,作战对象的编制装备和作战特点,战例,军兵种知识,组织指挥,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等。诸军兵种和专业勤务部、分队,根据各自的任务、特点,还有不同训练的内容。战术训练以战斗条令为依据,结合部队作战任务,作战地区特点,从难从严进行。分队战术训练,按学习理论原则,分段作业、连贯作业、综合演练的方法步骤进行;军官战术训练,按理论学习,战例研究,想定作业和实兵指挥等步骤实施;司令部战术训练,采取理论学习,部门研练和司令部演习等方法实施。战术训练随着军队的武器装备,编制体制的变化不断发展。14世纪以前,军队战术训练主要是演练方阵的排列和格斗技能;18世纪中叶后,出现了线膛枪和随步兵作战的火炮,战术训练着重研练散兵线战术和火力、机动、突击的结合;20世纪以来,坦克、飞机等的出现与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导弹、核武器的出现与发展,引起了战术思想、战斗手段和方法、战斗组织指挥的极大变化,协同动作更为复杂。组织指挥的要求更高,战术训练内容更为丰富,战术训练在军事训练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贯重视战术训练,在革命战争年代,通常利用战斗间隙进行,训练与战斗紧密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现代作战的需要,陆续颁发了新一代战斗条令、训练大纲和教材,加强了诸军兵种合同战术训练,组织了各种规模的战术演习,部队战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